序號 | 課題名稱 | 主持人 | 立項時間 | 應結項時間 |
已經結項的課題 | ||||
1 | 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制的條件和機制 | 楊 團 | 2001 | 2004 |
2 | 我國農村社會分化與農民負擔政策研究 | 王春光 | 2002 | 2005 |
3 | 中國社會學基礎理論研究 | 李培林 | 2004 | 2008 |
4 | 中國制度變遷中的員工參與 | 李漢林 | 2006 | 2008 |
5 | 重構公共空間:變遷中的公民性與社區(qū)參與 | 楊宜音 | 2004 | 2006 |
6 | 社會監(jiān)督機制極其效度 | 景天魁 | 2003 | 2006 |
7 | 當代獨生子女生育意愿對生育政策調整的影響 | 田 豐 | 2007 | 2008 |
8 | 城市社區(qū)治理結構研究 | 王 穎 | 2003 | 2008 |
9 | 農民健康保障與農村衛(wèi)生服務體系研究 | 楊 團 | 2007 | 2010 |
10 | 中國社會變遷調查數據庫的建立與共享研究 | 陳嬰嬰 | 2001 | 2004 |
11 | 關于中國鄉(xiāng)村建設與改造的案例研究 | 許欣欣 | 2004 | 2008 |
正常進行課題 | ||||
1 | 中國社會思想史研究 | 陸學藝 | 1998 | 2005 |
2 | 中國百村經濟社會調查 | 陸學藝 | 1997 | 2011 |
3 | 弱勢群體共享社會發(fā)展成果的社會學研究 | 石秀印 | 2006 | 2011 |
4 | 社會學視野中的和諧社會研究:階層結構的區(qū)域差距 | 樊 平 | 2007 | 2012 |
5 | 西方現(xiàn)代社會理論與當代思潮 | 蘇國勛 | 2006 | 2011 |
6 | 中國私營企業(yè)主階層的現(xiàn)狀與發(fā)展趨勢研究 | 陳光金 | 2007 | 2011 |
7 | 寺院經濟及其社會影響:對宗教團體的經濟經營的綜合研究 | 何 蓉 | 2007 | 2012 |
8 |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理論和實證研究 | 陳光金 | 2007 | 2011 |
9 | “我們感”的建構——以維權群體為例 | 施蕓卿 | 2008 | 2013 |
10 | 近十年來結構方程模型的新發(fā)展 | 趙 鋒 | 2008 | 2011 |
11 | 中國城鄉(xiāng)一體化進程中制度創(chuàng)新與資源和機會配置研究 | 王春光 | 2009 | 2013 |
12 | 普遍型社會福利體系的基礎和設計研究 | 景天魁 | 2009 | 2012 |
13 | 中國特色社會工作理論和制度體系研究 | 李培林 | 2009 | 2013 |
14 | 草原生態(tài)退化的社會機制:國家治理與社區(qū)重構 | 荀麗麗 | 2010 | 2012 |
15 | 公共風險規(guī)避與應對:個人與社會的視角 | 王俊秀 | 2010 | 2012 |
16 | 中國社會中間階層發(fā)展狀況與趨勢研究 | 李春玲 | 2010 | 2014 |
17 | 農村社會資本影響老年健康的機制研究 | 王 晶 | 2011 | 2013 |
18 | 要素市場的政商關系研究:以“陜北油田事件”為關鍵個案 | 呂 鵬 | 2011 | 2013 |
19 | 物質主義的結構分析及民眾物質主義現(xiàn)狀調查 | 李 原 | 2011 | 2013 |
20 | 群體情緒、群體認同與行動傾向的關系研究 | 陳滿琪 | 2011 | 2014 |
21 | 社會轉型期的職業(yè)分層研究 | 田 豐 | 2012 | 2014 |
22 | 網絡時代的社區(qū)參與和社區(qū)治理研究:以新型社區(qū)的社區(qū)網為例 | 肖 林 | 2012 | 2014 |
23 | 人口變動對隊列人口福利的影響及政策回應研究 | 馬 妍 | 2012 | 2014 |
24 | 中國轉型社會的家庭變遷理論研究 | 吳小英 | 2012 | 2014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