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科網首頁|論壇|人文社區(qū)|客戶端|官方微博|報刊投稿|郵箱 中國社會科學網
“紀念陸學藝先生逝世周年學術座談會”在京舉行
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
2014-05-13

 

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、北京工業(yè)大學、陸學藝社會學發(fā)展基金會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(lián)合主辦的“紀念陸學藝先生逝世周年學術座談會”510在北京舉行。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、黨組成員李培林出席座談會開幕式并致辭,北京工業(yè)大學校長郭廣生出席會議開幕式。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黨委書記、副所長汪小熙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分別主持座談會。來自全國各地的社會學界同仁、政府部門以及基層實際工作部門的相關人員100余人參加會議。

李培林在致辭中指出,今天,我們在這里以學術研討會的方式,紀念陸學藝先生,共同追憶他的模范事跡,深切緬懷他的高尚品德,以促進我們的工作,推動中國社會學的發(fā)展,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。

李培林在致辭中總結了陸學藝先生的治學道路及鮮明的特點。第一,讓農民富裕起來是他一生的追求;陸學藝先生出身是農民家庭,無時無刻不把農民的利益放在心上。在中國社會科學院,他從哲學所調到農村發(fā)展研究所,最后又調到社會學研究所。他是著名的經濟學家,也是著名的社會學家,但他在社會上、在學界、在決策層最被認可的形象,就是“三農問題”專家。他容不得任何人對農民的蔑視,對農民利益的損害,不管這樣的人職位多高、名聲多大。在陸學藝先生的心目中,沒有農民的現代化,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,最關鍵的標志,就是讓中國的農民普遍富裕起來。他不僅僅是用心治學,而是傾盡畢生的體力、精力和心力,努力讓農民普遍富裕起來;第二、敢于擔當、勇于開拓是他的學術品格。這種敢于擔當,有時是要冒很大的風險,甚至斷送一生的學術前程,但陸學藝先生無畏無懼。我有時問他哪里來的這種勇氣,他說我問心無愧,我是為了國家,為了人民,我沒有任何自己的私利。在改革之初他為包產到戶和大包干的正名和吶喊,在1984年農村形勢一片叫好中他關于農村形勢嚴峻的不同判斷,在我國城市住房體制改革關鍵時刻他關于停止福利分房的鮮明主張,在階級階層研究中他為改變工人農民地位而進行的呼吁,他聯(lián)合學界同仁為社會學的發(fā)展向最高層上書,都成為“敢于擔當、勇于開拓”學術品格的標桿,在學術界傳為佳話。第三,生命不止、奮斗不息是他的不朽精神。陸學藝先生的一生都在忙碌,都在高頻率地從事學術活動和工作。他自己這樣做,他也要求他的下屬、他的學生這樣做。從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位子退下來的時候,他已經近65歲,之后到北京工業(yè)大學擔任人文學院院長。很多人擔任這樣的院長,也就是掛名而已,但他完全不是,硬是從無到有,開辟出一番新的事業(yè),培養(yǎng)出一個新的團隊。他在年屆80的時候,還在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奔波。就在他去世前心臟病發(fā)作的最后一刻,他還沒忘記通知別人取消次日到外地的學術會議。

李培林最后強調,社會科學工作要學習陸學藝先生的治學精神和思想品格,努力工作、敢于擔當,為繁榮發(fā)展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事業(yè)做好貢獻。

中國社會學會名譽會長鄭杭生,北京工大學紀委書記、首都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協(xié)同創(chuàng)新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學家馮虹也在開幕式上致辭。

開幕式后,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強、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、中國發(fā)展基金會秘書長盧邁、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陳光金、中共北京市委社工委書記宋貴倫、中共福建晉江市委宣傳部部長林惠玲分別作了題為《創(chuàng)新基層社會治理》、《改革的邏輯》、《新一輪農村改革》、《從社會結構轉型看社會治理體制改革》、《向陸學藝先生學習,堅持不懈推進社會改革和治》、《一看到福建人,就問起晉江事》的主題發(fā)言,并進行了陸學藝先生家屬向北京工業(yè)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捐贈藏書儀式和北京工業(yè)大學陸學藝學術思想研究中心揭牌儀式。